• <nav id="ceymc"></nav>
  • <input id="ceymc"></input>
  • <nav id="ceymc"><nav id="ceymc"></nav></nav>
  • 現在位置是:首 頁 >> 新聞中心 > 文章推薦
    關鍵字:
    文章推薦

        字體: | |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20年稿約
    文章來源: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編輯部 發布日期:2020-02-06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是中華醫學會主辦、浙江大學編輯出版的學術性刊物,主要報道我國急診醫學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臨床診療經驗,以急診醫學和相關學科的臨床、教學和科研人員為主要讀者對象。
    本刊設有述評、專家論壇、基礎研究、臨床研究、經驗交流、院前急救、學科建設、病例報告、標準與指南、綜述、科研•管理•培訓、讀者•作者•編者等欄目,每期雜志還設有不同的專題欄目。本刊奉行嚴格的同行評議制度,所有稿件均執行三審制(編輯部初審、專家外審、二審定稿會、主編終審)。審稿過程中保護作者稿件的私密權。對不擬刊用的稿件將告知退稿意見;如對稿件處理有不同意見,作者有權申請復議,并提供申訴的文字說明。
    1 投稿方式 本刊不接收紙質來稿,投稿請通過中華急診網(www.street-trash.org)的在線審稿系統提交,本刊在收到稿件后3天內進行稿件編號,收稿回執郵件與短信通知一般發送給第一作者。稿件審稿費50元可通過工行二維碼掃碼支付。外審一般為3個月,作者可以在本刊投稿系統中查詢稿件的狀態。作者若欲另投他刊,請先與本刊聯系,切勿一稿兩投。一旦發現一稿兩投,將立即退稿;且對一稿兩用者,本刊將刊登該文系重復發表的聲明,在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上通報,并在2年內拒絕該作者的任何來稿。對于在我刊發表的論文而又需以其他語種在他刊發表的,需征得我刊授權同意;同樣,在他刊以其他語種發表過的論文,投寄我刊時,請附已刊登論文雜志的授權證明,否則不予受理。
    2 來稿要求
    2.1 一般要求 來稿應具有一定的創新性、科學性、導向性、實用性。
    2.2 字數 論著、綜述等一般不超過6 000字(包括摘要、圖表和參考文獻),經驗交流(無中、英文摘要格式)以2 500字之內為宜(包括圖表和參考文獻),病例報告以1 500字之內為宜(包括圖表和參考文獻)。
    2.3 基金資助 論文請在中英文摘要后以“基金項目:”“Fund program:”作為標志注明基金項目中英文名稱,并在括號內注明項目編號。基金項目名稱應按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正式名稱填寫,多項基金應依次列出,以分號隔開。如獲專利,請注明專利號。
    2.4 來稿文責自負 作者對來稿的真實性及科學性負責。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有關規定,本刊可對來稿做文字修改、刪節。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則提請作者考慮。修改稿逾期2個月未寄回者,視作自動撤稿。
    2.5 刊登 來稿一經接受刊登,需郵寄全體作者親筆簽署的《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論文投送介紹信及授權書》,論文的專有使用權即歸中華醫學會所有;中華醫學會有權以電子期刊、光盤版、APP 終端、微信等其他方式出版刊登論文,未經中華醫學會同意,該論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轉載他處。確認稿件刊載后需支付相關發表費用。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其他形式出版稿酬),第一作者贈送當期雜志2冊。
    3 撰寫要求
    3.1 題名 力求簡明、醒目,能反映文章的主題。所有來稿需包含中英文題目。中文題名以 20 個漢字以內為宜,一般不設副題名,盡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縮略語。中英文題名含義應一致。
    3.2 作者 作者應同時具備以下四項條件:⑴參與論文選題和設計,或參與資料分析與解釋;⑵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⑶能按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對學術問題進行解答,并最終同意論文發表;⑷除了負責本人的研究貢獻外,同意對研究工作各方面的誠信問題負責。僅參與獲得資金或收集資料者不能列為作者,僅對科研小組進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為作者。作者排序應在投稿時確定,在編排過程中不再作更動。署名作者在 2人以上(含2 人)以及集體作者署名時,應標注通信作者。作者署名有爭議或投稿后申請變更作者順序者,需附全部作者簽名的作者貢獻說明。不建議著錄“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信作者”;也不建議著錄同等貢獻。如確需著錄,應提供全部作者貢獻聲明。
    3.3 醫學倫理問題及知情同意 須遵循醫學倫理基本原則。當論文的主體是以人或動物為研究對象時,作者應說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負責人體或動物試驗的委員會(單位性的、地區性的或國家性的)所制訂的倫理學標準。論文中需提供委員會的批準文件編號及受試對象或其親屬的知情同意書。如沒有正式的倫理委員會,則要說明研究是否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基本內容。
    3.4 臨床試驗注冊號 臨床試驗注冊號應是從 WHO 認證的一級臨床試驗注冊中心獲得的全球唯一的注冊號。臨床試驗注冊號排在摘要后。以“臨床試驗注冊”(Trial registration)為標題,寫出注冊機構名稱和注冊號。前瞻性臨床試驗研究的摘要應含有CONSORT(Consd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聲明(http://www.consort.statement.org/home)列出的基本要素。
    3.5 具體類型論文撰寫要求 論著前言應簡要闡明研究背景、采用的方法及目的。研究方法中應明確提出研究類型,研究類型的關鍵信息也需在摘要和文題中體現。具體內容包括:⑴臨床研究或實驗研究;⑵前瞻性研究或回顧性研究;⑶病例系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非隨機對照研究或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需與方法一一對應,避免出現評論性語句。討論中出現的結果必須在前文結果部分有所表述。綜述應選擇目前研究進展較快的主題,應盡量選擇
    5年以內的文獻進行綜述。行文應避免直接闡述作者的觀點。Meta 分析需嚴格選擇符合要求的文獻(臨床隨機對照研究)進行分析,有嚴格的選擇與剔除標準,主題選擇得當,方法科學嚴謹。檢索數據庫遴選全面、具有代表性,文獻來源期刊也要進行適當遴選。病例報告應選擇診治過程有特殊之處,能夠為臨床診治同類病例提供啟示的病例。病例資料應詳盡,包括主訴、現病史、既往史、體檢、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診斷、治療方式、病理學檢查、預后等。尤其是對診斷、治療有重要參考意義的檢查結果,需重點描述。有創新的治療手段也應詳述。討論部分應結合病例的診治特點進行簡要點評。
    3.6 摘要 論著類文章摘要包含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結論(Conclusions)四要素。⑴目的通常開門見山地交代研究的目的。⑵方法包括材料、方法,以及統計學方法,應交代研究對象情況、隨機方法名稱、干預措施和觀察指標等。⑶結果根據方法部分,依序交代結果,要求寫出結果的主要數據及可信值和統計學顯著性檢驗的確切值。⑷結論緊扣結果實事求,避免使用籠統套話和猜測語言。可突出新發現的價值和局限。英文摘要應包括題名、作者姓名(我國作者的姓名用漢語拼音字母標注,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寫,余小寫,雙字名連寫,中間不加連字符)、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郵政編碼及國名。應列出全部作者姓名和單位信息。作者2人以上應標注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著錄作者的工作單位全稱(到科室)、所在省、自治區、城市名和郵政編碼。英文摘要應與中文摘要內容相對應,但可以更詳細。中英文摘要中第一次出現縮略語應給出全稱。
    3.7 關鍵詞 論著需標引 5 個左右關鍵詞。關鍵詞盡量從美國NLM的MeSH數據庫中選取,其中文譯名可參照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譯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未被詞表收錄的新的專業術語(自由詞)可直接作為關鍵詞使用,建議排在最后。中醫藥關鍵詞應從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編寫的《中醫藥主題詞表》中選取。有英文摘要的文章,應標注與中文對應的英文關鍵詞。關鍵詞中的縮寫詞應按還原為全稱;每個英文關鍵詞第一個單詞首字母大寫,各詞匯之間用“;”分隔。
    3.8 統計學處理 應交代統計研究設計的名稱和主要做法。如調查設計(分為前瞻性、回顧性或橫斷面調查研究);實驗設計(應交代具體的設計類型,如自身配對、成組、交叉設計、析因設計、正交設計等);臨床試驗應交代采用了何種盲法措施。應圍繞“隨機、對照、重復、均衡”的基本原則概要說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非試驗因素的干擾和影響。統計學符號一律采用斜體排印。用(Mean±SD)表達近似服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M(QL,QU)表達呈偏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統計表時,要合理安排縱橫標目,并將數據的含義表達清楚;用統計圖時,所用統計圖的類型應與資料性質相匹配,并使數軸上刻度值的標法符合數學原則;用相對數時,分母不宜小于 20,要注意區分百分率與百分比。此外,應寫明所用統計分析方法的具體名稱(如: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兩因素析因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統計量的具體值(如t=3.45),應盡可能給出具體的P值(如 P = 0.023 8);當涉及總體參數時,在給出顯著性檢驗結果的同時,再給出95%可信區間。對于報告統計學檢驗的結論,當P<0.05或P<0.01時一律描述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的情況下,只需要選用P>0.05,P<0.05,P<0.01三種情況。
    3.9 文字 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10-31)》和新聞出版總署2010年12月24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以及1992年新聞出版署、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以1986年10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表》和1988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為準。
    3.10 醫學名詞 應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尚未通過審定的學科名詞,可選用最新版《醫學主題詞表(MeSH)》、《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中醫藥主題詞表》中的主題詞。對沒有通用譯名的名詞術語于文內第一次出現時應注明原詞。確需使用商品名時應先注明其通用名稱。中藥應采用正名,藥典未收錄者應附注拉丁文名稱。冠以外國人名的體征、病名、試驗、綜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譯名,人名后不加“氏”(單字名除外,如福氏桿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
    3.11 圖表 圖表隨文列出,應有圖(表)序、題名;圖表應具有自明性。要合理安排表的縱、橫標目,并將數據的含義表達清楚;表內數據要求同一指標保留的小數位數相同。圖的類型應與資料性質匹配,線圖坐標刻度應均勻。說明文字置于圖(表)下方,并標明圖(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縮寫、放大倍數、染色方法等;照片應清晰,對比度好,圖像分辨率在 300 dpi 及以上;帶有英文摘要文稿的圖(表)題請用英漢雙語列出。涉及時間變量的析線圖,當時間間隔非等距時,建議改為表格表述。若刊用人像,應征得本人的書面同意,或遮蓋其能被辨認出系何人的部分。大體標本照片在圖內應有尺度標記。森林圖應另附word文檔,重點標目詞宜用中文表述。圖表中的注釋用的角碼符號一律采用單個角碼的形式,依以下順序選用:“a,b,c,d……”。
    3.12 計量單位 執行GB 3100/3101/3102—1993《國際單位制及其應用/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一般原則/(所有部分)量和單位》的有關規定,具體執行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第 3 版(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1 年出版)。注意單位名稱與單位符號不可混用。組合單位符號中表示相除的斜線多于 1 條時應采用負數冪的形式表示,如 ng/kg/min 應采用 ng/(kg•min)或ng•kg-1•min-1的形式。應盡可能使用單位符號,也可以與非物理單位(如:人、次、臺等)的漢字構成組合形式的單位,如:次/min。參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單位,當參量與其公差的單位相同時,單位可只寫1次,如:(75.4±18.2) ng/L。量的符號一律用斜體字,如吸光度(舊稱光密度)的符號為A,“A”為斜體。凡是涉及人體及動物體內的壓力測定,可以使用毫米汞柱(mmHg)或厘米水柱(cmH2O)為計量單位,但首次使用時應注明1 mmHg=0.133 kPa,1 cmH2O=0.098 kPa。
    3.13 數字用法 按 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處理。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計數、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小數點前或后≥ 5 位數字時,每三位一組,組間空 1/4 個漢字空,如“71,329.476,56”應寫成“71 329.476 56”。百分數的范圍和偏差,前一個數字的百分符號不能省略,如: 5% ~ 95% 不能寫成 5 ~ 95%。附帶尺寸單位的數值相乘,按下列方式書寫:4 cm×3 cm×5 cm,不能寫成4×3×5 cm3。
    3.14 志謝 用于對參與部分工作、提供技術性幫助、提供工作方便、給予指導但未達到作者資格這,以及提供資助的團體或個人表示感謝。置于正文末、參考文獻前。
    3.15 利益沖突和作者貢獻聲明 利益沖突信息是稿件的一部分,有或無利益沖突均需在文中報告。聲明的內容應包括:學術紛爭或作者知情、資金、個人經濟利益、工作。“利益沖突”“作者貢獻聲明”著錄于正文末、參考文獻前。
    3.16 參考文獻 執行GB/T 7714—2015《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標出,并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排列于文后。同一文獻作者不超過 3 人全部著錄;超過則只著錄前3人,后依文種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國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縮寫形式,縮寫名后不加縮寫點;不同作者姓名之間用“,”隔開。題名后請標注文獻類型標志。文獻類型和電子文獻載體標志代碼參照 GB 3469—1983《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代碼》。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可以采用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推薦的NLM’s Citing Medicine(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7256)中的格式。中文刊名用全名。每條參考文獻均須著錄起止頁。每年連續編碼的期刊應著錄卷號(期號)。對有 DOI 編碼的文章必須著錄 DOI,列于該條文獻末尾。文獻著錄示例如下。[1] 陳興時,張明島,王紅星,等.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感覺門抑制[J].中華醫學雜志, 2005, 85(46):3457-3459. DOI: 10.3760/j.issn.0376-2491.2005.49.001.[2] Halpern SD, Ubel PA, Caplan AL. Solid-organ transplantation in HIV-infected patients[J]. N Engl J Med, 2002, 347(4):284-287. DOI:
    10.1056/NEJMsb020632.[3] Murray PR, Rosenthal KS, Kobayashi GS,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M].4th ed, St. Louis: Mosby, 2002.[4] 昂溫G, 昂溫PS.外國出版史[M]//陳生錚, 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1988.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編輯部

    文章來源:《中華急診醫學雜志》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