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2022年1月6日關于“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決不能以任何借口推諉拒收群眾就醫”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據1月7日由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舉辦,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教育部急診與創傷重點實驗室、中國醫學科學院海島急救創新單元承辦的全國部分省市急診專家座談會上各位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由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與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牽頭,組織國內急診急救領域相關機構和專家,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簡稱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形勢下急危重癥患者急診預檢分診與救治的相關原則和流程展開調研,并起草本推薦意見[1]。
指導原則
在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形勢下,堅持急危重癥患者的疫情防控措施與急診急救需求并行,堅持兩手抓、確保兩手硬。
適用范圍
本專家推薦意見適用于在中、高風險或已發生疫情的地區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急診急救醫療活動。
推薦意見一:所有承擔急診急救工作的醫療機構,對所有急危重癥患者均須做到“應救盡救、應治盡治、應收盡收”[2],不能因等待核酸檢測結果而延誤急救[3-4]。
推薦意見二:急危重癥患者預檢分診[5]的基本原則是準確、迅速地判斷其危重程度,按危重程度、流調和核酸檢測結果,及時分類、分區救治。
推薦意見三:在嚴格按照國家有關“發熱門診”[6-7]、《急診科建設和管理指南》的規定前提下,推薦各地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探索急診科與發熱門診應一體化運行[8]、由同一部門管理的有效方式。各級管理部門應對急診科管理下的發熱門診給予充分的政策傾斜和人力、財力、物資保障支持[9]。
推薦意見四:醫院發熱門診、急診科以及120急救中心的預檢分診功能應充分前移[10],即院前向現場前移,發熱門診和急診科向院前前移;要充分發揮急診科預檢分診和移動互聯網的協同作用,引導急危重癥患者及家屬掌握信息、做好防護、及時就醫。
推薦意見五:120急救電話應與各入網醫療機構(含新冠定點收治醫院)建立多通訊線路并用機制。探索與建立110、119、120三線聯動機制,將110、119作為120急救電話超負荷運行時的有效補充。要做到平急結合、有預案、有培訓、有演練。
推薦意見六:各醫療機構新(改、擴)建急診科應盡量做到“三區兩通道”[11-12]以滿足疫情防控需求。在緊急情況下無法做到“三區兩通道”時,應在院感部門的指導下,盡量改變布局盡可能做到合理化。
推薦意見七:各醫療機構在急診科與發熱門診一體化運行模式下,院內急診急救工作可按以下3個搶救區域開展相關工作。
陽性區:以橙色(Orange)標記,稱為橙區,非安全區域,收治核酸檢測陽性(+)的急危重癥患者及家屬。
陰性區:以藍色(Blue)標記,稱為藍區,安全區域,收治核酸檢測陰性(-)和無確切流行病學史的急危重癥患者及家屬。
不確定區:以灰色(Grey)標記,稱為灰區,待定區域,收治暫無明確核酸檢測結果急危重癥患者及家屬。
院前急救也應按此分類派車運行,避免發生交叉感染。
推薦意見八:堅持三級防護原則[11,13]。藍區采取一級防護措施,橙區、灰區采取二級防護措施。進行侵入性醫療操作時一律建議采取三級防護措施。
推薦意見九:對于橙區患者,復蘇搶救、損傷控制性手術等急救行為,除非必須的特殊情況,原則上均應在橙區就地進行,直至病情穩定后轉入定點醫院(或相應專科)收治。
推薦意見十:對于灰區患者,復蘇搶救、損傷控制性手術等急救行為,除非必須的特殊情況,原則上應在灰區就地進行直至病情穩定,待核酸檢測結果明確后,后轉入定點醫院或相應專科收治。
推薦意見十一:所有急危重癥患者及家屬就診時均應持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結果,無核酸檢測結果者應當在灰區就診處置,在開展救治的同時立即進行核酸采樣,并根據核酸檢測結果進行分類分區救治。
灰區應配備專門的標本和藥品轉運人員,不能與藍區(核酸檢測陰性)患者混用窗口服務。
推薦意見十二:所有開展急診急救工作的三級醫院均應按《急診科建設與管理指南》的有關要求,設立獨立的掛號、收費、藥房、床旁彩超、獨立(床旁)X線檢查、POCT、CT(含移動CT)。二級醫院急診科盡可能參照三級醫院配置。
推薦意見十三:橙、藍、灰三個區域的急救人員,尤其是直接接觸急危重癥患者的一線醫護人員原則上不交叉。
參與橙區、灰區一線工作的人員應當實施閉環管理,須待本班次所有患者檢測結果陰性后,方可離開隔離場所;若有陽性報告,即按接觸陽性患者的規范分類管理。
應充分利用遠程音、視頻會診系統的輔助功能,盡量減少直接密切接觸。
推薦意見十四:推薦開展“快篩”技術[14],重點針對暫無核酸檢測結果的急危重癥患者以及急診就診人數較多的醫療機構,提供更加高效、快速的急診急救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武漢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 呼吸道急性傳染性疾病常態防控下急診醫學科流程優化專家共識[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21,30(2):152-160.
[2] 人民日報任平: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決不能留任何死角[N].2020(6).
[3] 郭少英,梁帶娣,何英.優化接診流程對急診搶救患者搶救效果對影響[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12).
[4] 新華網,孫春蘭副總理研究醫療服務保障專題會議——“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決不能以任何借口推諉拒收群眾就醫”.2022(1)
[5] 高放,李爽,陳輝,蔣協遠.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醫院門急診三級預檢分診管理模式完善及效果評價[J].中國醫院,2021,25(06):82-84.
[6] L,G.A.&D. Akash.&D. Andrea. Novel 2019 coronavirus SARS-CoV-2(COVID-19):An update overview for emergency clinicians[J].Emerg Med Pract,2020,22(5):1-28.
[7] 王國標,王琪燕,羅裕鋒, 等.發熱門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應急流程管理及防控策略分析[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21,26(06):587-589.
[8] 郭艷楓,魯妹,肖紅英,等.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中醫醫院急診發熱門診一體化管理策略[J].中國中醫急癥,2021,30(09):1668-1669+1672.
[9] 郭欣,王鵬飛,王賓,張凡,車時,曹邦偉.三級綜合醫院以新冠肺炎“零感染”為目標的醫院管理策略與實踐[J].中國醫院,2022,26(01):86-88.
[10] 新華網.孫春蘭副總理在陜西調研——“慎終如始抓好防控措施落實,一鼓作氣打贏疫情防控殲滅戰”.2022(1).
[11] 徐書賢.院感防控須環環相扣,切不可存僥幸心理——感控專家李六億談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院感防控要點[J].中國醫院院長,2021,17(16):24-31.
[12] 康麗,鄒鑫,黃翔,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某院門急診管理實踐與展望[J].中國醫院,2021,25(8):75-77.
[13] 李春輝,黃勛,蔡虻.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機構不同區域工作崗位個人防護專家共識[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20,19(03):199-213.
[14] 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2019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專家共識[J].中華醫學雜志,2020(13):968-973.
起草單位:
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
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
解放軍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
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
急救與創傷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中國醫學科學院海島急救醫學創新單元
執筆者:呂傳柱、曾俊、李鑫、付晶、黃雷、章曉紅、孫明偉
通訊作者:馬岳峰、裴俏、呂傳柱
參與專家(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艾芬(武漢市中心醫院)、柴艷芬(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杜俊凱(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付晶(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何小軍(中華急診醫學雜志社)、黃雷(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姬新才(陜西省人民醫院)、馬岳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聶時南(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金陵醫院)、裴俏(中國急救醫學編輯部)、呂傳柱(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李立宏(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李鑫(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秦歷杰(河南省人民醫院)、孫明偉(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魏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王小燕(西安高新醫院)、于學忠(北京協和醫院)、尹文(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趙曉東(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曾俊(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朱華棟(北京協和醫院)、朱長舉(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祝益民(湖南省人民醫院)、張新超(北京醫院)、章曉紅(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趙剡(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張進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卞惟攀(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陳玉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曹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蔡文偉(浙江省人民醫院)、陳鋒(福建省人民醫院)、陳鳳英(內蒙古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陳兵(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陳曉輝(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立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陳瀟男(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陳洪嬌(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蔡斌(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陳康(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陳志林(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陳麗英(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程少文(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黨星波(陜西省人民醫院)、董士民(河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鄧穎(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方邦江(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范西真(安徽省立醫院)、馮冰霞(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符集偉(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郭樹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郭峻莉(海南醫學院)、韓小彤(湖南省人民醫院)、何新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黃蝶(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醫院感染與疾病預防控制科)、黃斌文(海南醫學院)、胡志華(海南醫學院)、冀兵(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蔣新軍(海南醫學院)、蔣龍元(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金靜芬(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揭偉(海南醫學院)、路偉(急救與創傷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培武(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盧中秋(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羅之謙(海南醫學院)、林曼萍(海南醫學院)、劉建莉(中國醫學科學院海島急救創新單元)、李小剛(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李小民(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李長羅(長沙市中心醫院)、李忠振(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李桂云(貴州省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李俊英(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劉志(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靜(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林兆奮(上海長征醫院)、林興華(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梁顯泉(貴陽醫學院)、馬青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馬渝(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毛恩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歐陽軍(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潘曙明(新華醫院)、彭鵬(新疆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孫樹印(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孫慶堂(西藏自治區醫院)、孫廣曉(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孫穎(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孫龍(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宋興月(急救與創傷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商德亞(山東省立醫院)、田英平(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田國剛(海南醫學院)、童朝陽(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譚春苗(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吳利東(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王振杰(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王毅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院)、鄔強(海南醫學院)、王鹿婷(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王海艷(海南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院感科)、王月平(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王凱(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王旸(重慶醫科大學)、王鵬(急救與創傷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日興(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王勇(急救與創傷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清華(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吳國平(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韋小妹(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汪婷(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徐峰(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謝苗榮(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許鐵(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向華(湖南省人民醫院)、夏海娥(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邢吉紅(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徐軍(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楊正平(青海省人民醫院)、顏時嬌(海南醫學院)、楊立山(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袁素平(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姚江凌(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姚津劍(海南省人民醫院)、張國強(中日友好醫院)、張茂(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張華(急救與創傷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勁松(江蘇省人民醫院)、趙敏(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張劍鋒(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張瑋(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曾紅科(廣東省人民醫院)、周人杰(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張慧(天津兒童醫院)、趙斌(北京積水潭醫院)、趙剡(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周平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曾霞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曾瀚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莊海麗(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鄭少江(海南醫學院)、詹何慶(海南醫學院)、張海英(急救與創傷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周寧(湛江中心醫院)、周啟棣(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