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8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入選者情況簡介
(一)張彌曼
1936年4月生,女,漢族,浙江嵊州人,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古魚類學、比較形態學、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層、古地理學及生物進化論的研究。她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發表論文55篇,出版專著6部。
曾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何梁何利獎、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曾任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中國古生物協會理事長等職務。
(二)多吉
1953年9月生,男,藏族,西藏加查人,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原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地熱等資源勘查及科研工作。主持完成西藏羊八井熱田深部高溫地熱勘查及熱儲形成機制研究工作,單井發電潛力達萬千瓦級,填補了我國高溫地熱成因機制研究領域的空白,建立了西藏羊八井高溫地熱系統模型。與有關專家共同發現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熱泉型銫硅華礦床,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發表論文10篇,出版專著9部。
曾獲李四光地質科技榮譽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三)倪光南
1939年8月生,男,漢族,浙江鎮海人。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計算機領域的研發工作,推廣國產CPU、國產軟件等,主持研發“聯想式漢卡”和聯想系列微型機,首創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發表論文70余篇。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曾任聯想集團首任總工程師。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四)鄒學校
1963年7月生,男,漢族,湖南衡陽人,中共黨員。現任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從事辣椒種質資源創新與新品種選育研究,創制了5901、6421和8214三個辣椒骨干親本,被全國育種單位育成辣椒新品種165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2億畝。育成辣椒新品種53個,累計推廣面積6700多萬畝,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的辣椒品種。出版著作12部,發表學術論文112篇。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五)嚴純華
1961年生,男,漢族,江蘇如皋人,中共黨員。現任蘭州大學校長、教授,中科院院士。
主要從事稀土分離理論、應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發展了“串級萃取理論”,實現了中重稀土串級萃取工藝參數的準確設計及高純重稀土的大規模工業生產;提出了“聯動萃取工藝”的設計和控制方法。建立了稀土納米晶的可控制備方法,系統研究了“鑭系收縮”效應對稀土納米晶的結構影響規律;發現稀土晶發光主要受到表面晶格對稱性破損控制,實驗上率先證實了CeO2對CO的催化活性與其外露晶面有關的理論預測;實現了不同結構與組成的稀土氟化物納米晶的多色上轉換發光。
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六)蔚保國
1966年10月生,男,漢族,內蒙古涼城人,中共黨員。現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研究員。
作為我國最早參與北斗系統建設的核心骨干,扎根北斗科研一線23年,歷經北斗工程全過程,創新提出了“數字多波束多星測控技術體制”,解決了困擾我國航天領域的多星測控難題,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北斗系統成功建設和裝備應用作出了突出貢獻。建成了我國導航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引領了我國衛星導航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曾任北斗二號工程數字多波束系統總設計師。
(七)李興鋼
1969年3月生,男,漢族,河北樂亭人,九三學社成員。現任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教授級高級建筑師,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總設計師。
主要從事建筑設計與研究工作,創立了“勝景幾何”建筑設計理論,用當代觀念、技術、方法,體現中國文化精神,處理城市與建筑問題,創作出一系列體現當代性并具有文化厚度和藝術感染力的建筑作品。完成了“鳥巢”和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設計和研究工作。
曾獲國際奧委會和國際體育與休閑建筑協會金獎、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金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授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曾任國家體育場“鳥巢”中方總設計師。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
(八)李賀軍
1957年12月生,男,漢族,河南確山人,中共黨員。現任西北工業大學超高溫結構復合材料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授,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帶頭人。
長期從事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研究,發明了多種高性能碳/碳復合材料低成本可控制備新技術;創立了5種高性能涂層體系,材料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陸、海、空等9個型號的高新武器裝備提供了關鍵材料保障;帶領團隊發明了碳纖維增強紙基摩擦材料綠色制備技術,在航空、汽車等領域得到應用。發表論文350余篇,出版專著/教材2部,獲得專利146項。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國模范教師”稱號。
(九)秦川
1959年10月生,女,漢族,山東青島人,中共黨員。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教授。
主要從事實驗病理學研究。曾主持重大專項、國家863計劃等國家級項目20余項,創建了比較醫學學科,創建了傳染病動物模型體系,評價了全球首批SARS疫苗、甲流疫苗、手足口病疫苗、H7N9疫苗,保障了700余個科研項目實施,被譽為“比較醫學引領者”。發表SCI論文80余篇,出版專著14部,獲得專利10項。
曾獲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曾任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實驗動物技術平臺項目負責人。
(十)王杜娟
1978年3月生,女,漢族,陜西扶風人,中共黨員。現任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隧道掘進機研發、制造等工作,先后主持并參與多項國家863計劃、國家973計劃以及河南省重大專項等課題的研究,相繼在復合式盾構機、泥水平衡盾構機、巖石隧道掘進機、異形隧道掘進機等關鍵共性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填補了國內隧道掘進機領域的空白,并主持編制首批隧道掘進機國家標準,獲得專利40余項。
二、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入選者情況簡介
(一)姬秋梅
1965年生,女,藏族,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工作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區的一線科研,30多年圍繞西藏牦牛生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重點研究和技術攻關,在牦牛學科發展和科技進步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為西藏的“三農”發展、推動脫貧攻堅和農牧民增收辛勤工作獻計獻策,為西藏牦牛研究走向全國和世界做出積極貢獻。
(二)楊海燕
1968年生,女,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她在國際水電工程設計中堅持自主創新,提出的設計方案為中國企業贏得了尊重。她積極推動中國水電技術標準走出去,擴大了中國標準的國際影響力。自2003年以來,長期工作在國際工程一線,她負責設計的水電工程主要位于安全形勢嚴峻、自然條件惡劣、工作生活艱苦的巴基斯坦。隨著其設計的一座座水電站陸續投產,造福了當地民眾、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很好地詮釋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深入發展提供了工程實例。
(三)陶文銓
1939年生,男,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交大西遷后第一批直接到西安報到的學生,長期從事傳熱問題數值預測及傳熱強化研究,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堅持“不能耽誤學生的一堂課”,“對幾百雙渴望知識的眼睛負責”。從1966年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起,始終堅守三尺講臺。指導學生中涌現出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1位國家級教學名師、2位長江學者、5位國家杰出基金獲得者、4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獲得“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稱號。
(四)陳孝平
1953年生,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外科學系主任、肝臟外科主任,中科院院士。從事外科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40余年,施行和指導施行各種肝膽胰手術2萬多例,在肝癌外科治療和肝移植方面打破5個手術禁區,在肝膽胰外科提出3個新理念,創建5項新的手術方式。致力于科技志愿服務,成立湖北陳孝平科技發展基金會,在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建立院士工作站,多次帶領志愿者團隊開展大型公益義診活動,為逾3000位居民進行免費診治。
(五)黃才發
1977年生,男,江西省尋烏中學科技中心主任、高級教師。長期扎根教育基層一線開展科普宣傳,充分發揮學校和縣科技館科普主陣地作用,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各彩的活動,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魅力,暢游科學海洋,激發探索科學興趣。在他身體力行下,2017年尋烏中學被評為優秀農村中學科技館,2018年全國科普日“中學科技館在行動”活動中,“益智有趣的機器人組裝比賽”榮獲“最佳活動獎”。
(六)陳云霽
1983年生,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智能處理器中心主任、研究員。帶領團隊研制了國際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寒武紀,其智能處理的能效超過傳統芯片百倍,相關技術已實用于近億臺手機和服務器中。他被《科學》雜志評價為國際上智能芯片公認的領導者之一,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全球35位杰出青年創新者之一。
(七)邢繼
1964年生,男,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第三代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華龍一號”(ACP1000)總設計師。他帶領研發團隊在中國核電30年科研、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汲取世界先進核電理念,完成100余項科研課題,攻克多項關鍵驗證試驗,最終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他創新性提出的“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核安全設計理論,具備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達到目前國際先進核電廠設計方案同等水平。“華龍一號”成為“國家名片”,帶動先進核電技術和高端裝備走出國門,國內外首堆工程進展順利。
(八)梁建英
1972年生,女,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高速動車組技術專家。主持研制的CRH380A動車組創造了時速486.1公里的世界鐵路運營試驗最高速。主持研制的“復興號”動車組實現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使我國成為世界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作為技術領軍人物,帶領研發團隊攻克高速動車組關鍵技術,成功研制從“和諧號”到“復興號”,從運營時速200公里到350公里各個速度等級,適應各種復雜運營環境的中國高速動車組譜系化產品,助力中國高鐵成為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
(九)徐恭義
1963年生,男,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中國中鐵特級專家。35年來一直在生產一線從事橋梁工程研究設計工作,先后參與和主持汕頭海灣大橋、西陵長江大橋、澳門西灣大橋和東莞東江大橋等多座特大型公路或公鐵兩用橋梁設計工作;由他擔任總設計師,世界最大跨度雙層公路懸索橋——楊泗港長江大橋首次在懸索橋中采用全焊接鋼桁梁技術方法,并以1700米的跨度實現一跨過長江。為表彰他在橋梁創新設計和建造技術上所作的突出貢獻,2018年美國國際橋梁大會授予他約翰•羅布林終身成就獎、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授予他國際杰出成就獎。他是中國現代懸索橋技術的主要開創者和行業領軍人,2006年被評全國工程設計大師,2017年開始擔任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協會杰出結構大獎評委。
(十)祁興磊
1961年生,男,河南省泌陽縣夏南牛研究推廣中心研究員,中國農技協牛業分會副會長。祁興磊帶領科研團隊默默研究21年,主持育成中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牛新品種—夏南牛,填補中國肉牛品種空白。積極開展擴群繁育與技術推廣,夏南牛及其冷凍精液已推廣到全國27個省市區,數量千萬頭劑以上;泌陽縣2018年的夏南牛業產值突破150億元,成為縣域經濟支柱。淡泊名利、無私奉獻,2010年把自己創辦的泌陽縣夏南牛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無償捐獻給泌陽縣人民政府,并把公司發展到現資產總額7000余萬元,成為河南省夏南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場。
三、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入選者情況簡介
(按得票多少排序)
排序 姓名 性別 年齡 民族 黨派 單位及職務
1 王行環 男 55 漢族 中共黨員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
2 李玉 男 76 漢族 中共黨員 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工程院院士
3 陳厚群 男 88 漢族 中共黨員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工程院院士
4 胡郁 男 42 漢族 中共黨員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輪值總裁,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5 李東 男 53 漢族 中共黨員 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
6 陳亮 男 38 漢族 中共黨員 北京地質研究院副院長
7 仝小林 男 64 漢族 中共黨員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中科院院士
8 次旦央吉 女 51 藏族 中共黨員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眼科中心主任
9 程相文 男 84 漢族 中共黨員 鶴壁市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
10 郝吉明 男 74 漢族 群眾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工程院院士
(一)王行環
從事泌尿外科醫教研工作30余年,是泌尿外科微創醫學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等,疫情爆發后臨危受命擔任雷神山醫院院長,極短時間內凝聚來自286家醫院3202名醫護人員、1000余名后勤保障志愿者,與13000名建設者一起迅速建成擁有32個病區、1500張床位的“重癥救治堡壘”,短時間內按照一所高標準三級甲等醫院的架構,使雷神山醫院從管理、后勤、感控、醫護各個層面鑄造了一支抗疫精銳之師,大幅提升了整體收治能力,確保應收盡收、應治盡治;通過同質化管理,重癥救治體系構建,創造了近98%的救治成功率、醫院零感染、安全生產零事故、環境零污染的雷神山奇跡,成為國際抗疫“中國力量”的象征。
(二)李玉
具有38年黨齡的老黨員,我國食用菌領域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從技術支撐到產業孵育,從科技培訓到科技教育,為食用菌產業脫貧注入科技元素。國內首次倡導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擴”“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探索出以“科技專家+示范基地+農業技術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農戶”食用菌“五位一體”科技扶貧新模式。與全國40余個縣市簽訂扶貧合作協議,舉辦科技講座80余場,建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31個,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示范推廣30億菌袋,帶動上萬貧困戶依靠食用菌穩固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在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考察脫貧攻堅,用“小木耳、大產業”點贊了李玉教授的科技扶貧成果。
(三)陳厚群
我國水工抗震學科奠基人和開拓者,享譽中外的水工抗震專家。創建國內外唯一集理論、分析和設計為一體的高壩抗震學科和人才培養體系。主持“300m級高拱壩抗震技術問題”等國家重點攻關項目,攻克了一大批水工抗震世界級難題,為國家能源、水資源和高壩大庫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為填補我國水工抗震設計空白,制訂出我國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被高壩抗震設計者奉為“寶典”。為突破我國研究瓶頸,建成國內首座三向六自由度寬頻域振動臺,美國國家科委評價其為“世界最佳壩工抗震試驗設備”。為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帶領團隊為南水北調與三峽工程質檢提出系列建議,其中僅三峽升船機的抗震設計等級一項,就為國家節省十幾億元。
(四)胡郁
1997年以來一直從事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研究工作,助力科大訊飛成為國際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引領人工智能行業實現商業化落地和生態體系建設,并積極推進創新成果的應用轉化。在國內牽頭建立的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開發者總量超過138萬,累計總終端用戶數超過29億,總應用數超過86萬;圍繞科大訊飛建立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中國聲谷”入駐企業超過200家,已形成了覆蓋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基礎平臺、物聯網、智能硬件等完整產業鏈,在移動互聯網、教育、智能客服、智能家居、智慧醫療等行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利用企業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助力疫情防控。
(五)李東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專家,從事過多個運載火箭型號的研制,長期致力于我國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研制,現擔任我國運載能力最強、技術最復雜的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面對長征五號火箭“兩多”“兩大”“兩新”“一同步”的研制特點,即“新技術多、新研產品多”“技術跨度大、研制規模大”“研制隊伍新、研制手段新”“研制與研保條件建設同步”,李東率領型號技術團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攻克了多項世界性技術難題,掌握了一大批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大推力火箭研制之路,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
(六)陳亮
政治立場堅定、熱愛祖國、甘于奉獻、勇于創新、業績突出。他于2011年毅然辭去法國知名大學副教授職位,歸國投身于我國高放廢物處置科研一線,歸國九年來,他堅持扎根于戈壁無人區,克服高溫酷暑、風沙肆虐的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與長期與親人分離的情感壓力,滿懷工作熱情、默默奉獻、潛心研究,帶領科研團隊在處置庫選址和處置工程技術研發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創造性科研成果,在推進國家“十三五”百項重大工程--高放廢物處置地下實驗室研發進程中發揮了核心作用。陳亮同志是新時代“兩彈一星”精神和“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的忠實踐行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是當代青年科研人員的杰出代表。
(七)仝小林
長期致力于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研究,在現代中醫診療體系、方藥量效學科的構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方面做出了扎實而卓越的貢獻。在本次抗擊新冠疫情工作中擔任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組長、國務院中醫藥專班臨床救治組組長、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外事組中國紅十字會中醫專家組組長。在武漢抗疫第一線連續工作64天,奔波于發熱門診、重癥監護室、社區隔離點、方艙醫院等地,救治患者總結經驗,提出了“寒濕疫”理論指導疫情防控。讓中醫藥真正全面、全程地介入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有力地保障人民健康。他還將防控重心前移、下沉至社區,探索建立了“中醫通治方+社區+互聯網”為框架的“武昌模式”。
(八)次旦央吉
西藏眼科研究領域學科帶頭人,身上有著特別能吃苦、無私奉獻的老西藏精神,為了給更多的患者帶來光明,幾乎跑遍了整個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程達18萬公里。僅白內障一種手術就親自參與完成3萬多例,復明率達99%左右,是西藏現代眼科歷史里程碑的人物。自2005年至今堅持下鄉組織鄉村醫師培訓班多次,授課達4000多人次,為西藏的基層眼科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帶領科室醫護人員開展下鄉手術4000多例,為更多患者帶來光明,下鄉期間組織農牧民眼科衛生防治健康宣教,為解決農牧民因病致貧和脫貧攻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受到國家及自治區領導的高度贊揚。
(九)程相文
從事玉米新品種培育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57年,先后培育出39個玉米新品種,其中浚單玉米品種已推廣到河南等十多個省市,累計推廣3億多畝,增加社會經濟效益270多億元。主持承擔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河南課題研究和河南省萬畝糧食高產創建工作,在國內率先實現萬畝連片一年兩熟畝產超噸半糧,對河南打造全國糧食核心區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2011年,鶴壁市浚縣新鎮鎮5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首創全國5萬畝高產紀錄,為我國整鄉、整縣建制開展農業高產創建積累了經驗。帶領職工白手起家,把浚縣農科所發展到擁有固定資產2000多萬元,功能較為完善的農業科研單位,形成了“育、繁、銷”一體化大格局,成為全省31個縣級農科所中的佼佼者。
(十)郝吉明
著名大氣污染防治專家。面向學科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大氣污染治理領域發揮了重大作用。領導制定和實施的中國燃煤、工業、交通等行業的大氣污染防控政策,為大氣污染控制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京津冀等區域的霧霾治理問題上,通過綜合提升科學認知、準確溯源和高效治理的技術能力,對大氣復合污染實施重點區域聯防聯控,治霾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指導實施了北京奧運空氣質量保障方案,成功保障了北京PM2.5濃度持續顯著下降,2017年實現了京60的目標。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積極投身抗疫工作,建議并組織協調全國環境、健康和環境毒理等領域專家協同攻關,推動建立完善應對國家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次生環境風險防控和應急應對技術支撐體系。
四、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獲得者簡介
(按姓氏筆畫排序)
排序 姓名 性別 年齡 民族 黨派 單位及職務
1 馬玙 女 89 漢族 中共黨員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主任醫師
2 毛獻群 女 51 漢族 中共黨員 中國船舶集團研究員
3 馮益柏 男 68 漢族 中共黨員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首席專家
4 莊文穎 女 73 漢族 無黨派人士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
5 劉家富 男 80 漢族 中共黨員 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原站長
6 李德仁 男 81 漢族 中共黨員 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
7 吳尊友 男 58 漢族 民進會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預防干預室主任
8 沙國河 男 87 漢族 中共黨員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9 易志堅 男 58 漢族 中共黨員 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
10 趙淳生 男 82 漢族 中共黨員 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名譽所長
(一)馬玙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主任醫師。從事結核病防治事業66年,先后發表中英文論文130余篇,參與17部專著相關篇章的撰寫工作。作為結核病領域權威臨床科學家,經過費時、繁瑣、危險的一線臨床科研,產生的成果成為國內乃至國際的臨床診療方案、指南、策略。馬玙還培養了10余名碩博研究生,很多學生已成為全國各大醫院結核專業領域的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她用精湛醫術解除病人的痛苦,用心溫暖每一位患者,用行動詮釋著“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初心。
(二)毛獻群
中國船舶集團研究員。在擔任海軍某型船總設計師期間,毛獻群和其他設計師一起刻苦攻關,不僅圓滿完成了任務,還對船尾線型進行了反復優化分析對比及試驗研究,一舉解決了困擾該船型多時的航行中尾部異常噪聲問題。國家某重點型號戰艦是我海軍研制的具有大規模、遠距離、立體投送能力的新型戰略性戰艦,作為該艦總設計師,帶領團隊一舉破解了多項技術難題,從方案論證到技術設計、施工設計、建造配建,她始終奮戰在研制工程最前線,為該艦首艦順利交付入列做出了重要貢獻。該型艦船實現了人民海軍兩棲登陸作戰能力由近海向遠海、由平面向立體、由登陸輸送向兩棲攻擊的巨大轉變,具有重大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入列儀式上,毛獻群作為科研工作者代表,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三)馮益柏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首席專家。先后參加我國第二代、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研制,是8×8輪式戰車、VT4外貿型主戰坦克總設計師,為國防科技工業建設和兵器工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為滿足我軍輪式武器裝備現代化需要,他帶領科研團隊進行深入調研論證,確定了8×8輪式戰車獨特設計理念和實施方案,8×8輪式戰車的研制成功,有效提高了我軍快速反應能力。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VT4外貿型主戰坦克,自主創新突破核心技術,將搭載中國液力傳動技術的動力艙應用在VT4坦克上,使我國坦克的技術水平躋身世界一流。
(四)莊文穎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從事真菌學研究46年,帶領團隊在我國26省區進行野外考察,研究了39個國家和地區的大量材料。她發現新科1個、新屬13個、新種360余個,澄清大量分類和命名問題;獨立完成3個屬的世界專著性研究,分類學觀點受到國際同行普遍采納,使我國部分類群的物種數量倍增。她的研究為我國真菌資源儲備和利用奠定了物質基礎。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在真菌通用DNA條形碼篩選、錘舌菌綱系統發育關系探討等方面奉獻才智。通過對20個關鍵屬的系統性研究,闡明了柔膜菌目部分類群的分類地位,并取得了突破性研究進展。作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任教27年來,培養了博士生16名,碩士生3名,為我國真菌學研究人才培養作出了突出貢獻。
(五)劉家富
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原站長。獻身基層水產科技事業,拯救我國大黃魚資源,致力于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的基層服務能力建設,改善寧德地區水產技術推廣系統的隊伍不全、手段落后、經費短缺等狀況,促進大黃魚成果轉化。實現年育苗超20億尾、產量22.6萬噸(2019年)、直接產值超百億元,使大黃魚成為我國最大養殖規模和8大優勢出口養殖水產品之一。帶動土木工程、技術勞務、漁網機具、餌料飼料、交通運輸、加工冷鏈、內外貿易、休閑旅游等諸多行業發展和30萬人就業與脫貧致富。
(六)李德仁
武漢大學教授。上世紀80年代,李德仁院士在留德期間首次提出基于兩個多維備選假設的測量誤差可區分性理論,以及基于驗后方差分量估計的選權迭代粗差探測方法,為現代測量學奠定了數據處理的理論基礎。他提出的“選權迭代法”被稱為“李德仁方法”。他主持研發的3S集成的航空遙感與低空無人機全自動高精度航空測量系統,減少了90%的野外測量工作量,解決了困難和危險地區的測圖等技術難題,在我國西部困難地區測圖、中越邊界雷區測繪、海島礁無人區測量、汶川地震快速測繪以及各種應急測繪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吳尊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預防干預室主任。從事傳染病防控30多年,在嚴重威脅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新冠肺炎和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領域,深入開展科學研究,發揮了關鍵技術專家作用。在新冠肺炎防控中,深入武漢、北京新發地、新疆喀什一線抗疫,通過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等研究,查明北京新發地疫情為進口海產品及外包裝污染引起,全球首次發現新冠病毒可以通過冷鏈傳播。在艾滋病防控領域,分析研判吸毒艾滋病流行趨勢,研究單陽家庭控制方案,優化艾滋病診斷與治療干預研究,成為國家艾滋病防控策略,為維持我國艾滋病低流行做出重要貢獻。
(八)沙國河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科學研究40年,在固體燃料、化學激光器研究,特別是激光化學基礎研究上,做出了系統、創造性的成就與貢獻。他以國家需要為科研攻堅方向,自行設計、建立了中國第一臺化學激波管,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化學激光器,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察到量子干涉效應。積極投身科普事業,設立我國第一個科普“院士工作站”,是我國首位擔當科普大篷車義務講解員的院士科學家;被大連市政府授予“大連市特等勞動模范”光榮稱號、大連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大連市關心下一代工作“終身成就獎”。2005年至今,連續資助26個貧困兒童,資助金額累計25萬元。用極“樸素”的方式,一生書寫著科技報國的信念。
(九)易志堅
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從力學領域毅然投身“沙漠土壤化”研究,組織橫跨力學、材料、土壤、植物等多學科研究隊伍,先后在內蒙烏蘭布和沙漠、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西沙島礁、中東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等進行10多項試驗示范研究、面積超17000畝。經土壤化改造的沙漠,保水保肥透氣,可供沙蒿、沙打旺等耐旱植物自然生長,無需人工灌溉,為全球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國方案”。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沙漠土壤化”項目作出批示,2020年,汪洋主席到和田“沙漠土壤化”基地視察,給予充分肯定。
(十)趙淳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名譽所長。我國首位研究電動式激振器的科學家,也是我國超聲電機的奠基人、開拓者。其團隊研制的超聲電機已應用于嫦娥三號、四號、五號、墨子號量子衛星、智能炮彈、醫療儀器、光學系統等高端裝備,打破了國外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2020年5月,帶領團隊首次研發的“四超一特”超高性能的超聲電機,在行云二號衛星1、2星的激光通信系統中成功應用,為我國正在研發的“量子通訊”“機載激光武器”“反戰略導彈系統”“智能坦克”等裝備解決了關鍵核心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