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腦膜炎的診斷與治療
原作者: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 秦炯 發布日期:2005-08-02
1 概述
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簡稱化腦,是由化膿性細菌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感染性疾病,好發于小兒時期,尤其嬰幼兒期。該病病死率較高,存活者神經系統后遺癥較多,為小兒時期嚴重感染性疾病之一。早期診斷和恰當干預是降低本病死亡率和后遺癥發生率的關鍵。
引起化腦的致病菌與患兒年齡關系密切(表1)。新生兒化腦的常見致病菌是大腸桿菌、B組溶血性鏈球菌和葡萄球菌。嬰幼兒化腦多由B型噬血流感桿菌和肺炎鏈球菌引起。近年來,隨著B型噬血流感桿菌疫苗接種工作的廣泛開展,該菌引起的腦膜炎已明顯減少。在10歲以上小兒中,奈瑟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相對更為多見。
表1 不同年齡小兒化腦的常見致病菌
--------------------------------------------------------------------
年齡 致病菌
--------------------------------------------------------------------
0~2個月 B組鏈球菌,腸桿菌(包括大腸桿菌、克雷白桿菌等) ,李斯特菌
2~4個月 B組鏈球茵,肺炎鏈球菌,B型噬血流感桿菌,奈瑟腦膜炎雙球菌
4個月~5歲 噬血流感桿菌,肺炎鏈球菌,奈瑟腦膜炎雙球菌
>5歲 肺炎鏈球菌,奈瑟腦膜炎雙球菌
--------------------------------------------------------------------
多數化腦好發于冬季,B型噬血流感桿菌腦膜炎則好發于春秋兩季。新生兒化腦常缺乏明顯的季節特點。致病菌大多由體內感染灶(如上呼吸道、皮膚等感染)經菌血癥或敗血癥過程侵犯至腦膜。腦膜炎的產生一般需經過以下四個過程:①上呼吸道或皮膚等處的化膿菌感染;②致病菌由局部感染灶入血(即菌血癥或敗血癥);③致病菌經血循環波及腦膜;④致病菌的繁殖引起腦膜和腦組織的炎癥性病變。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兒發生化腦最常見的前驅感染,多數病例局灶感染的癥候輕微甚至缺如。
少數化腦可由鄰近組織感染擴散導致,較常見者有頭面部軟組織感染、鼻竇炎、中耳炎、皮毛竇感染、顱底骨折或顱骨骨髓炎和胞脊膜膨出繼發感染等。
2 臨床表現
化腦一般急性起病,大多經過1~3天的非特異性感染過程后,出現典型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癥狀和體征。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暴發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發病更加急驟,病人很快出現休克,皮膚瘀斑、紫癜,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和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征候,如不及時治療可以在24小時內死亡。小嬰兒尤其新生兒化腦癥狀較為隱匿和不典型。化腦常見的臨床表現如下:
2.1 非特異性感染中毒表現:高熱,疲倦,關節肌肉疼痛,食欲不振,喂養困難,精神萎靡,皮疹,血壓下降,皮膚出血點、瘀斑。嬰幼兒可僅表現為易激惹,凝視,面色發灰,呼吸節律異常等。
2.2 中樞神經系統表現:①腦膜刺激征:包括頸強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陽性,是腦膜炎的重要體征。在小嬰兒可以查不出腦膜刺激征; ②顱內壓增高:主要表現為頭痛,嘔吐,血壓增高,心率減慢。眼底檢查一般無特殊發現,如出現視乳頭水腫,則提示顱壓升高時間較長,應考慮慢性病變過程如腦膿腫、硬膜下積液或靜脈竇阻塞等。嬰幼兒由于囟門尚未閉合,可有囟門膨隆、顱縫增寬等表現;③局灶體征: 一般由血管閉塞引起,常見者有偏癱、感覺異常等。局灶性炎癥可引起顱神經(Ⅱ,Ⅲ,Ⅳ,Ⅵ,Ⅶ,Ⅷ等)受累。化腦患兒約10%~20%出現局灶體征,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出現局灶性體征者較多,可達30%以上。④驚厥:發生率為20%~30%,以B型噬血流感桿菌和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多見。發生驚厥的原因有腦實質炎癥、梗塞,電解質紊亂。病程早期的驚厥發作與預后無關,如在發病3~4天以后仍有驚厥發作,或發作難以控制,則常提示預后不良。⑤意識障礙:是化腦的常見癥狀,顱內壓增高、腦實質病變或低血壓均可引起。表現為嗜睡、遲鈍、譫妄和昏迷。一旦發生昏迷,常提示預后不良。
新生兒化腦起病隱匿,缺乏典型的癥狀體征,可有體溫不穩(發熱或體溫不升),呼吸暫停,拒乳,易激惹或嗜睡,休克,囟門膨隆,部分患兒有頸抵抗或角弓反張,但也可以無任何腦膜刺激征,易于誤診。
3 并發癥
化腦可出現硬腦膜下積液、腦室管膜炎、抗利尿激素異常分泌綜合征(the 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腦積水、失明和耳聾、繼發性癲癇以及智力低下等并發癥,以硬腦膜下積液和腦室管膜炎臨床意義更大。
3.1 硬膜下積液:化腦患兒中10%~30%有硬膜下積液,其中85%~90%無臨床癥狀,常發生于1歲以內的嬰兒,1歲半以上少見,在肺炎鏈球菌與流感噬血桿菌腦膜炎中多發。臨床特點:①化腦患兒經有效治療體溫不退,病情無好轉;②病情及腦脊液狀況逐漸好轉時,又出現發熱,煩躁哭鬧,意識障礙,頭痛,嘔吐,驚厥,前囟膨隆,顱縫裂開,頭圍進行性增大;③硬膜下穿刺液>2ml,蛋白>0.4g/L。少數患兒可出現硬膜下積膿。首選的檢查手段為顱骨透照試驗,對可疑病例可以行顱腦超聲、CT或MRI檢查。硬膜下穿刺為最直接的確診手段。
3.2 腦室管膜炎(腦室炎): 多見于小嬰兒革蘭陰性桿菌腦膜炎,診斷治療不及時者發生率更高。癥狀兇險,病死率或嚴重后遺癥發生率較高。對于可疑病例應及時行側腦室穿刺確診。腦室穿刺的適應證包括:①病情危重,伴驚厥頻繁或呈驚厥持續狀態,持續高熱,呼吸衰竭;②治療效果不滿意;③復發性化腦或伴發中樞神經系統畸形;④化腦的致病菌為革蘭陰性桿菌或治療不及時;⑤前囟飽滿,CT示腦室擴大。如腦室液呈炎性改變(糖<0.3g/L,蛋白質>0.4g/L,白細胞>50×106/L且以多形核細胞為主)或細菌學檢查陽性,即可明確診斷。
4 實驗室檢查
4.1 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升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可見中毒顆粒,核左移。重癥患兒白細胞可減少。
4.2 腦脊液:壓力增高;外觀混濁;白細胞增多,達(500~1000)×106/L以上,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葡萄糖含量下降,常小于1.0mmol/L;蛋白含量增高,常>1g/L。
4.3 病原學檢查:①血培養:在抗生素應用之前行血培養,陽性率高;②腦脊液涂片染色找菌及細菌培養:腦脊液離心后涂片、染色找菌,簡便快捷。細菌培養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腦脊液。標本在保溫條件下迅速送檢,應分別進行普通培養和厭氧培養;③皮膚瘀點涂片染色:將瘀點部位挑破,滲出液涂片、染色找菌。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者,其陽性率達50%。
5 診斷與鑒別診斷
早期診斷首先依賴于對化腦早期非特異性癥狀的警覺。對于發熱的患兒,要重視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況、有無嘔吐及眼神是否呆滯等,如出現驚厥或其他神經系統癥候則更應想到本病的可能,應及時進行腦脊液檢查。早期病例或經過不規則治療者,腦脊液常規檢查可能無明顯異常,此時應結合病史、癥狀體征及治療過程綜合分析,或于24小時后復查腦脊液,以免延誤診斷。
引起腦膜炎的病因很多,除化膿菌外,還包括結核桿菌、病毒、真菌等多種致病微生物。它們所引起的腦膜炎與化腦的臨床表現有許多相似之處,腦脊液檢查特別是病原學檢查結果是鑒別診斷的關鍵(見表2)。
表2 常見腦膜炎的典型腦脊液改變
-------------------------------------------------------------------------------------------
腦脊液
壓力 外觀 潘氏試驗 白細胞(×106/L) 蛋白 糖 其他
-------------------------------------------------------------------------------------------
化膿性 高 渾濁 2+~3+ >(500~1000),多 明顯增高 明顯降低 涂片、培養可發現
腦膜炎 核細胞為主 細菌
結核性 較高 稍渾濁 1+~3+ 數十~數百,淋 增高,阻 降低 涂片可找到抗酸桿
腦膜炎 巴細胞為主* 塞時更高 菌,結核菌培養可
陽性
病毒性 正常 清或稍 ±~2+ 正常~數百,淋 正常或稍 正常 病毒血清學試驗或
腦膜炎 或 渾濁 巴細胞為主 增高(<1.0g/L) 培養可陽性
或腦炎 較高
隱球菌 高 稍渾濁 1+~3+ 數十~數百,淋 增高(常 降低 涂片墨汁染色或
腦膜炎 巴細胞為主 >2.0 g/L) 培養可見隱球菌
------------------------------------------------------------------------------------------
*早期可以多核細胞為主
6 治療
6.1 抗生素治療: ①早期治療:對可疑患兒,在病原菌尚未明確時即應選擇對常見致病菌如肺炎鏈球菌、流感噬血桿菌和腦膜炎雙球菌敏感,且易通過血腦屏障的抗生素治療。目前常用的抗生素有頭孢三嗪、頭孢噻肟等;若病人對頭孢類抗生素過敏,可選用氯霉素;若懷疑李氏單胞菌感染,應選擇氨芐青霉素與頭孢三嗪或頭孢噻肟聯合應用;若懷疑革蘭陰性菌感染,可選擇頭孢噻甲羧肟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聯合應用。②已知病原菌的治療:對細菌培養陽性的病例,要結合細菌種類和藥敏試驗結果,調整抗生素。對不同病原菌推薦應用的抗生素及療程見表3。
治療效果滿意者,體溫多在3天左右下降,癥狀減輕,腦脊液細胞數及生化指標均有好轉。繼續原治療至癥狀消失,退熱1周以上,腦脊液細胞數<20×106/L且以單核細胞為主,蛋白、糖恢復正常。如治療反應欠佳,需及時復查腦脊液以及檢查有無合并癥,如硬膜下積液、腦室管膜炎等,作相應的治療調整。
6.2 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以降低血管通透性,減輕腦水腫和高顱壓,增加患者的耐受性,降低腦內多種炎癥介質如PGE2、TNF、IL-1的濃度,減輕其繼發性損傷,可減少腦積水、顱神經麻痹等后遺癥。常用地塞米松,0.6mg/ (kg·d),分4次靜脈注射,療程一般5~7天。
6.3 其他治療:包括針對硬膜下積液、腦室管膜炎等并發癥的處理,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退熱,止驚,抗休克和脫水降顱壓等對癥治療等。
表3 不同病原菌所致的化腦時抗生素的選擇和療程
------------------------------------------------------------------------------------
病原 抗生素 療程
-------------------------------------------------------------------------------------
流感噬血桿菌 氨芐青霉素,氯霉素,頭孢呋新,頭孢三嗪 2~3周
肺炎鏈球菌 青霉素,頭孢三嗪,頭孢噻肟,氯霉素,萬古霉素 2~3周
腦膜炎雙球菌 青霉素,頭孢三嗪,頭孢噻肟 7~10天
大腸桿菌 氨芐青霉素,氨基糖苷類,頭孢噻肟,頭孢三嗪 3~4周
金黃色葡萄球菌 乙氧奈青霉素,氨基糖苷類,頭孢噻肟,萬古霉素, 4~12周
利福平
--------------------------------------------------------------------------------------
測 試:
1. 嬰幼兒化腦的常見致病菌是:
A. 溶血性鏈球菌和奈瑟腦膜炎雙球菌;
B. 大腸桿菌和腸球菌;
C. 肺炎鏈球菌和B型噬血流感桿菌;
D. 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2. 10個月男嬰,7天前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經抗感染治療,近2日體溫已降至正常,今再次出現發熱,嘔吐,咳嗽,并驚厥2次,精神差,前囟飽滿,顱縫裂開。診斷應首先考慮:
A. 合并肺部或其他部位感染;
B. 并發熱性驚厥;
C. 并發腦室炎;
D. 并發硬膜下積液。
3. 為明確診斷,上述病例首選的輔助檢查是:
A. 胸片;
B. 血培養;
C. 頭顱CT;
D. 復查腰穿。
4. 化腦的典型腦脊液改變是:
A. 糖明顯減低;
B. 蛋白質升高;
C. 有核細胞明顯增多;
D. 以上均正確。
5. 對于致病菌未明確的化腦,首選的抗生素為:
A. 頭孢三嗪或其他廣譜頭孢類抗生素;
B. 鏈霉素或其他氨基苷類抗生素;
C. 紅霉素或其他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D. 青霉素或氨基芐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