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在位置是: | 首 頁 | >> |
![]() | 關鍵字: |
目的 探討術后合并低氧血癥患者高流量氧療治療失敗的早期預測指標。方法 回顧性隊列研究重癥監護醫療信息數據庫Ⅳ(MIMIC-Ⅳ)中術后撤機時合并低氧血癥(100mmHg<PaO2/FiO2 ≤ 300 mmHg)并接受高流量吸氧治療的成人患者,根據治療48 h是否再次氣管插管分為治療成功組和失敗組。采用機器算法XGBoost 模型分析患者撤機后48 h再插管危險因素。根據危險因素制定高流量氧療治療失敗預測指標,記錄上述指標從撤機前至撤機后48 h的動態改變。采用t檢驗比較撤機成功和失敗患者在各時間段預測指標差異,比較各時間段預測指標與基線數據差異。計算撤機前后4 h指標預測48 h再插管的準確性,計算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面積,與呼吸淺快指數(定義為呼吸頻率與潮氣量之比)和ROX 指數(定義為脈氧飽和度與吸氧體積分數之比除以呼吸頻率)進行比較。結果 共篩查524 520 份住院記錄,最終納入患者318例,48h 再插管患者38例(11.95%)。機器算法XGBoost 模型預測撤機失敗的特征重要性依次為撤機前機械通氣時間、體質量指數、簡化急性生理評分Ⅱ、心率(HR)、氧分壓(PaO2)、平均動脈壓、潮氣量、年齡、脈氧飽和度(SpO2)、呼吸頻率。根據以上特征重要性,以HR/PaO2和HR/SpO2作為48h 再插管預測指標。根據撤機前4 h數據,HR/PaO2和HR/SpO2 的ROC 曲線下面積(AUC)為0.640和0.617,高于呼吸淺快指數(AUC=0.537)及ROX 指數(AUC=0.539)。根據撤機后4 h數據,HR/SpO2的AUC為0.657,高于ROX指數(AUC=0.587)。撤機后4 h,HR/SpO2 由基線數據上升至1.2 時,預測48 h再插管特異度可達92%。高流量氧療治療組患者撤機后4 h內,撤機失敗患者的HR/SpO2較撤機成功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02 vs 0.92, P<0.05),同時段ROX 指數改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8.14 vs 9.27, P>0.05)。在撤機后8~12 h,撤機失敗患者與撤機成功患者比較,HR/SpO2 與ROX 指數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對于術后低氧血癥患者,HR/SpO2 比ROX 指數能更早更準確地預測高流量吸氧治療失敗,但兩者的臨床價值尚需進一步評估。
劉韜滔,趙沁宇,杜斌. 術后低氧血癥患者高流量氧療治療失敗的早期預測[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21,30(9): 110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