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在位置是: | 首 頁 | >> |
![]() | 關鍵字: |
自1989年Irwin Rosenberg首次提出肌少癥(Sarcopenia)的概念[1],迄今已有三十余年。相關的臨床研究證實了肌少癥在重癥患者(如膿毒癥,顱腦損傷,COVID-19等)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并與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2-4]。Hanna J S認為,如果發生危重癥繼而出現肌肉減少的情況,那么對于老年病患來說則是一個導致不良預后的“致命組合”(deadly intersection)。重癥監護室的醫生必須重視肌少癥,積極開展研究,從而給予針對性的干預[5]。
蔡菁,施小燕. 肌不可失——必須重視神經重癥中的肌少癥[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21,30(12): 1413-1416.